?
新聞資訊
Category Classification
【藝術·技法】鄧幼堂筆下的粉彩山水
來源:景德鎮市傳統粉彩瓷研究院 時間:2019-09-30 編輯: 點擊:15895
粉彩山水作為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種主要門類,在我國傳統陶瓷裝飾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?!澳苷邜凵?,智者愛水”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人們對山水畫的愛好與執著的追求。鄧幼堂便是當今藝術瓷界中著名的粉彩山水大家。
鄧幼堂 溪山濯足圖 瓷板
鄧幼堂 溪山濯足圖 瓷板(局部)
粉彩山水是國畫山水在現代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,雖其表現介質不同,但其創作理念殊途同歸。元代黃子久在《寫山水訣》論畫山水提出了“理”“趣”“韻”兼備的要求。“理”即指山水的規律如“遠山無彎,遠人無目”,“趣”則指山水的轉定氣氛,“理趣”兼備類似于“神形”兼備,“韻”則是與“俗”相對立的“士氣”,即“逸墨撇脫的士人家風”。鄧幼堂正是深諳“理”“趣”“韻”之道,使其成為粉彩山水畫創作的根本要求。
鄧幼堂 萬壑松風 瓷板
鄧幼堂 萬壑松風 瓷板(局部)
陶瓷繪畫中畫樹木和畫人物一樣,也需要多進行實地觀察和寫生,要求熟悉掌握各種樹木的生長性狀、開枝的規律及其風格特點。鄧幼堂筆下的各種樹木枝干形象、皮紋、葉子,都各有不同。如松樹表現出樹干的蒼勁有力,有的猶如游龍,有的挺拔傲岸,畫出了它的精神氣勢;又如柳樹,因其冬枯春發,所以描繪主干給人以枯老的感覺,而枝條卻給人軟嫩之感。
鄧幼堂 茅屋清居圖 瓷板
鄧幼堂 茅屋清居圖 瓷板(局部)
鄧幼堂在創作中主張要尊重和掌握所畫事物的一般規律。拿樹木舉例,即無論畫什么樹,其樹干都應有正反面、彎直、遮疊等分別,因瓷上要表現這些和國畫是有所不同的;還應該掌握料性的濃淡,以料來彩出光線的明暗,表現出枝干反側曲折的自然姿態。先畫主干,后畫支干,然后畫枝,最后畫葉。遠樹不必畫得過細,只畫出主干即可,可以布置在沙洲、山巒,堤坡之上,使它呈現高低、大小、長短、遠近的層次之感。
鄧幼堂 溪山無盡圖 雙耳尊
鄧幼堂 溪山無盡圖 雙耳尊(局部)
畫石是畫山的第一步,鄧幼堂筆下的山巖極具立體感。他認為,石頭的立體感靠輪廓線條的輕重和轉折來表現,宜畫得硬而有力。由于地質結構不同,各種山岳具有多種多樣姿態,因而表現的方法也就不同。一般畫山是采用勾、皴、彩、點等方法。所謂勾,就是勾勒山的外部輪廊,所謂皴,就是畫山的皺??;所謂彩,就是用彩筆把皴成的線條彩成一體,構成山的明暗面;所謂點,就是在上述的基礎上加點,作為遠山的樹影。
鄧幼堂 云林煙樹圖 瓷板
鄧幼堂 云林煙樹圖 瓷板(局部)
北宋畫家郭熙在《林泉高致·山水訓》中稱 “山有三遠”,即“高遠” “深遠”和“平遠”。這在鄧幼堂的山水畫中同樣也可顯現出來:即平遠要分出層次,在景物布置方面,可以多畫上一些堤岸、沙洲、田野、橋畔、遠樹、亭閣等等,遠山宜畫出起伏的峰巒,并可以布置一些煙霧云彩;畫山水又要烘托高遠的意境,可以畫出巒峰重疊,陡壁回轉,高峰瀑布被云霏間斷,云霧彌漫流動,氣勢浩大等等情景;而深遠的畫法便是居高臨下,所能看到的情景,盡收眼底,畫面上可以畫出奇形怪狀的山峰,個個如春筍矗立,山間霧氣彌漫,隱約中能窺見亭臺樓閣等建筑。
鄧幼堂 石磯釣秋 瓷板
鄧幼堂 石磯釣秋 瓷板(局部)
鄧幼堂認為,三遠法能充分地表現出萬水千山的氣勢特點,使畫面表現出千峰聳立、萬山重疊的姿態,使人頓感河山壯麗,意味無窮。這其中,“三遠”既屬于審美客體,又是審美主體,也就是追求一種超脫、平淡、豁達、澄澈、寧靜的心理境界,而這種心理境界與審美客體的“三遠”相融合,便會形成一種“見其大象”“見其大意”的藝術意境。
鄧幼堂 溪山氣清圖 瓷板
鄧幼堂 溪山氣清圖 瓷板(局部)
當代粉彩山水除繼承傳統國畫山水風格外,也在尋求突破傳統不斷求新。鄧幼堂和他的“意境山水”也正是在現代與傳統的互相協調與沖突中不斷繼承、創新與發展。他認為,作為陶瓷藝術工作者只有不斷深入生活,分析研究陶瓷材質、色料屬性,不斷探討新的表現方法、手段,才能更好的將粉彩山水畫技藝繼承發揚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