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開始,中國瓷器開始大量出口,至明清時更是數以億計。西方驚艷于瓷器的精美,一直嘗試摸索制作,但始終無法媲美中國瓷器的底蘊。一百年前,外國人來到景德鎮,記錄下這座神秘的瓷都。
著名的“玲瓏瓷”上半透明的米粒紋樣是先用尖刀在坯胎上刻出小洞,再通過反復浸入釉料將洞填平而成,是需要精細技巧和大量時間的工藝。 世界瓷器工業之鄉中國最了不起的工業城市并非某個開放口岸,而是江西省一個喧鬧的內地城市——景德鎮。它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中心,全世界瓷器業的發源地就在這里。在美國或歐洲,很少有哪個城市像景德鎮這樣舉全城之力從事同一制造業。盡管生產手段原始,這個城市仍必須被歸為工業中心一類。
瓷器是一件用泥土制成的器皿,因最早制造它的國度而得名。不論是廟宇屋頂的一塊碧瓦,一個盤子,一只花瓶,抑或達官貴人家里的一件彩飾,都與景德鎮有著不解之緣。對中國人來說,景德鎮與瓷器是同義詞。
從中國視角來看,景德鎮的地理位置是完美的。它坐落在兩大河口之間,天然的淡水供應非常豐足,而且水質清澈。城鎮四周群山環抱,河岸上點綴著松樹、樟樹和竹林,美得難以言說。據記載,中國人在此燒制瓷器是始于公元220年的漢朝,而陶土器皿的制造可能還要早若干個世紀。
在一個西方人眼里,這個熙熙攘攘的工業城市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是其工作方式的原始。沒有一家店鋪或工廠擺放著現代機械,每件瓷器都是工人們以老舊方法和簡陋工具完成的產品,然而其質和量都令人驚嘆。
有些種類的泥塊易碎,有的則堅硬,因此有“瓷骨”“瓷肉”之分。此時景德鎮所有的工廠都用這種方法混合瓷泥。
瓷都見聞景德鎮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偶然的,因為鄱陽湖周邊地區出產大量優質的瓷土,且有十幾種之多。中國人對于瓷的成分有兩個很形象的詞匯——“瓷骨”和“瓷肉”。前者使瓷器硬而脆,后者則增添彈性和韌度。若不能把兩者以正確的比例混合,做出來的坯胎放進爐內后,不是扁塌就是開裂。從技術上講,瓷骨是不可燒熔的高嶺土,來自分解的長石或花崗巖。瓷肉是一種可燒熔的白土,由長石和石英構成。
景德鎮的窯爐所用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和稻草,較為粗糙的器物采用稻草來燒。也有人嘗試用煤,但煤煙會使瓷器失色,因此棄之不用。燃料問題很尖銳,臨近的山林早被砍光,只能用船從幾百里外把柴運來。滿載到近乎傾覆的運柴草船在景德鎮是司空見慣的景觀。
一家設在紐約的中國公司將景德鎮產的陶器、瓷器外銷出口。每一件器具都用稻草手工包裹,再裝入大箱。
御窯廠的歷史悠久而尊榮,始建于宋朝,千百年來不斷得到新朝皇帝的支持。雖然皇權已廢,北京當局對瓷器的需求量仍很大。景德鎮每年會運出價值約50萬美元的陶瓷制品,大部分產品是供國內消費的,豐厚的瓷土礦藏,再加上20世紀藝術家和工程師的點睛之筆,就可以使古老迷人的瓷都煥發出遠超前代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