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鎮窯的繁盛局面,在明代著名文人王世懋的筆下是這樣的:“為天窯器所聚,其民繁富,甲于一省,火光燭天。夜,令人不能寢”。字里行間便昭示了景德鎮窯在當時的繁榮景象。
一說陶瓷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鎮,但是對于景德鎮是何時開始成窯,何時開始與中國陶瓷史搭上關系,又是什么原因能使其千余年興盛不衰從而最終成為中國的瓷都的呢?
悠久歷史促成豐厚文化底蘊
據相關史籍記載:“新平冶陶,始于漢世”。東漢,景德鎮屬豫章郡鄱陽縣??梢?,在漢代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歷史就己經開始了。唐武德年間,高祖李淵正式設立新平縣。鎮為縣屬,因原新平鎮位于昌江之南,于是就將新平鎮改稱為昌南鎮。宋真宗景德年間,因昌南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,遂以皇帝年號為名改稱景德鎮,并沿用至今。
自然資源得天獨厚
景德鎮坐落在群山之中,有廣裹的森林植被,昌江水由北至南穿城流過。群山中礦產豐富,特別是瓷石、高嶺土和煤炭蘊藏最具特色。其中,高嶺土潔白、細膩、耐火度高,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。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,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,曾代表著中國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質,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。在景德鎮轄區內以昌江為主流有五十多條大小河流,水質、水量都符合制瓷要求。同時水路通暢,運輸瓷器原料、燃料和成品都很方便,又安全經濟。
景德鎮窯工的獨辟蹊徑
景德鎮的窯工獨辟蹊徑,隨著產量遞增,窯爐長度在不斷縮小,只在豎向增高。這種窯爐的形狀變化提高了燒成率,降低了成本。景德鎮的窯爐形狀從葫蘆形發展到鴨蛋形。鴨蛋形窯前頂升高,豎向空間擴大,構造更趨合理,降低了燒成的廢品率。自從產生以后,就被定型為“鎮窯”,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窯爐型制。
景德鎮開創了中國硬質瓷器生產的新紀元,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創造了條件。努力燒制高品質的瓷器,是歷代景德鎮窯工們的一貫追求。